医学心理学老专家联谊会      2013年10月建网

编者注:以下徐俊冕教授邮件中的精华内容,我给加了红色粗号,拳拳之心呀。我个人也认为,作为被牺牲的一代,这样的自助活动值得。

10.3日姜乾金给所有老专家

(散会第二天)各位同仁:很高兴能在杭州由我主办这么一次联谊活动,什么照顾不周之类的客套话就不说了。窃以为这次活动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对30年旧情的重温,这也是开场时提出的主旨,结果顺利地实现了。其它的东西对我们大多数人恐怕已是过眼烟云,会上畅所欲言热烈讨论直至争论,则成为我们回忆以往历程的情景剧。

祝各位过一个温馨的冬天!

10.4日徐俊冕教授回复全体

姜教授:谢谢您的邀请能参加这次聚会,十分高兴。29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们都已老了,朝为青丝暮成雪,抚今追昔,感慨万分。从1980年上医教务长金问涛教授责成我组建医学心理学课程,又得到夏镇夷、徐韬园教授的鼓励与支持,开设医学心理学选修课,自编讲义,1984年又开设了对医学生的心理咨询,当年参加雁荡山全国教学工作会议,与诸位同道、“黄浦级”专家相识,开始了在共同的学科领域奋斗,十分钦佩各位对医学心理学的学识与卓越贡献。我在1985-1986年通过出国考试被选派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修行为医学,1987年1月创建上海市三级医院第一家“医学心理咨询”门诊,同年承办“上海市第一届医学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培训班”,完成年底前上海10家市级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的目标,1989年3月上医批准医学心理学教研室正式成立(此前是医学心理学教学组),我担任上医第一任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1990年我被上医正式聘请为医学心理学教授。培训班的教材遵循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后经过挑选修改,形成上医医学心理学教材,1995年获上医教材特等奖,1996年获国家卫生部一等奖。第一版发行10万8千多册,并为台湾五南出版社购买版权作为台湾大专院校用书。回顾我的成长经历,应感谢我的许多老师、同事、好友(包括诸位)、学生和患者的鼓励与帮助。现在我已放下工作,但学习不可停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唯“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寄希望于年青一代了。

祝好,

徐俊冕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医学心理学科

附:表格填好后发送给您,谢谢。

10.5日姜乾金回复

徐老师:我个人向来将您看成是“正宗的医学心理学”,因为您坚持“医学心理门诊”、长期开展认知治疗。而我一直认为医学心理学必须有临床对象,近年来更将这个对象确认为是解决医学领域的“心理问题”(也就是您这次提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在我的《医学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临床》专著中有具体的操作定义。从这一点看,我们有共同性棗就是将医学心理学作为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有自身理论、技术和临床对象的本土化新交叉学科而奋斗一生。

30年来,不少老师参加医学心理学工作,做出许多贡献,但他们往往背靠着自己原有专业,如精神病学、心理学、生理学、教育与思政、中医学、医学行政等,形象地说医学心理学是“副业”,是为原来的“主业”服务的,故客观上不重视医学心理学的临床,忽视临床模式的建立和推广。30年后,医学心理学在这部分老师的认识里,仍然只是或者发表与心理有关的几篇医学论文、或编几本书,或开一门课、或为了改善医德,或仅仅是参加几次会议,实际上并不重视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临床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

这次联谊会重温了30年前旧情,增加了新的友谊,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很高兴、很值得,特别是84年雁荡山教学会议也是我筹备的,自己深感荣幸。从现场看,我们中不少人还是可以发挥余热的,特别是类似您这样兼具理论和实际应用的老专家(这次会议中还有几位),个人认为应该为30年来所奋斗的目标再做些什么,希望今后有联谊也有合作的机会。

10.5日徐俊冕教授回复

姜教授:您好!因为电脑显示昨日邮件退回,故修改后又重发了一次,尚请谅解。您的意见是对的,只是我对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并不悲观,因为我国需要这个学科,社会需要这个学科。我知道这门学科发展有许多困难,卫生行政部门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是否转变?卫生体制是否需要改革?相关学科如精神医学和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是否能包容、和谐发展(目前有争夺服务对象之嫌)?心理咨询的乱象是否要规范?医学心理学本身是否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与任务等等。同时,我又认为任何一门新学科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一定是波浪式前进的,而且可能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风格,或可能出现一些争议及偏差。医学心理学应能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为了国民心身健康的目标,相互协作,共同工作。我们已是昨夜星辰,做了我们该做的事,今后发展已非我等所能谋,只能关心而已。谢谢您的接待照顾。谢谢许涛主任。

祝好,

徐俊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心理科

10.6日

照片和表格的邮件没有收到。

徐俊冕

10.7日

这封信我已收到,但没有附件,没有表格与照片。

徐俊冕

10.8日

姜教授,表格已收到,谢谢

徐俊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