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科心身疾病
一、牙科畏惧症
牙科畏惧症(dentel fear and anxiety)是一种习得性行为,是因为害怕疼痛,又把牙科与疼痛相联系所产生的对牙科的畏惧。调查发现,约有80%以上的人对牙科怀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和紧张,约5-14%的人因害怕甚至回避牙病的诊疗。该症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各因素有关:⑴牙科医源性创伤;⑵社会因素;⑶个体因素(钱祖贤,1987)。此外,女性更易产生紧张和害怕,教育水平及自我抑制力的高低也有一定影响。
本症的防治。对于儿童患者,应提醒父母勿过度疼爱,让孩子自己与医生交谈。若孩子拒绝合作,也切勿强制执行(紧急情况例外),因一次强制执行将给下一次的治疗带来极坏影响,从而可能形成牙科畏惧症。在治疗的前、中、后如能正确使用言语对患儿进行心理影响,可使多数儿童减轻甚至消除对牙病治疗的恐惧心理,这在4-6岁儿童收效最大。榜样示范作用有利于降低儿童对牙科的恐惧,故有提倡设立儿童牙病专科门诊,集中治疗。
二、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JDS)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之一,它病程较长,且常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和生活(主要指进食),给患者的心身带来很大痛苦。此病病因复杂,争议也较大,目前多数学者同意是由心理因素、颌因素和体质健康因素等综合引起的。异常的心理活动及颌干扰均可造成咀嚼肌群的痉挛和疼痛等,而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则会提高局部对不良剌激的敏感性,最终导致发病。研究发现,此病患者中多数人有心理异常,但这种异常并没有共同的特征。Lapton用MMPI测验发现,此类患者性格刻板,超常态,且好竞争,情绪易紧张。临床还发现,许多患者有情绪紧张、神经质、焦虑易怒等心理表现,并有腱反射亢进及肌肉跳动等全身症状。
治疗上应同时采取多种手段,针对心理因素采用精神支持加生物反馈治疗。首先给病人以友爱,尽快帮助他们找出情绪不佳的社会诱因,然后运用生物反馈训练自我控制,从而缓解局部痉痛、张口受限和关节弹响等症状。
三、口腔扁平苔癣
口腔扁平苔癣(OLP)是一种累及口腔粘膜的疾病,进程较慢,甚至可持续10-15年,不易治愈。临床发现,本病患者的主诉往往不是口腔病变部位的明显不适,而是首先描述自身难以控制的焦虑或紧张情绪,并表现出一种“超常态”的言行,例如动作机械有力,谈话吐字清楚,抑扬顿挫等。研究还发现,大部分的本病患者在就诊前1年内有重大生活事件,如丧偶、失业等。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主要是由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例如在极度焦虑、恐惧时,病人免疫系统表现活跃即免疫T细胞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结合其他因素则可造成口腔粘膜的苔癣样病变。
治疗时,可通过晤谈帮助病人解除心理压力,必要时可配以抗焦虑药物和其他药物。 Sterss报告一例药物治疗无显著疗效的妇女,在同时给予心理治疗并设法摆脱窘境后,仅3周时间患者半年的OLP奇迹般消失了。
四、牙周病与其它口腔心身障碍
牙周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较为密切。心理紧张、精神障碍可促使牙周病的发生,病情的严重程度与个体体验焦虑的程度有关。例如MMPI的Sc量表分值和焦虑与牙周病有相关;也有报导牙周指数的得分与应激成正相关。Bernier等报导,军队群体中的牙科急诊(包括牙周病)在战争期间增加,认为这是由于应激和口腔卫生不良相结合的结果。
此外,考试及人际关系紧张等可引起发急性坏死性齿龈炎( ANUG),该病也是一种与应激有关的疾病。
其他口腔病,如复发性口疮、口腔白斑和磨牙症等都属非感染性病变,且均具有心身疾病的特点。复发性口疮在病人体质下降,内分泌功能紊乱(尤其是妇女月经期)时发病率增加;也有报导复发性口疮患者的A型行为问卷得分值高于常人。口腔白斑患者多具有心理创伤的既往史。磨牙症,人们认为主要是由于情绪紧张使肌肉张力增加所致,发生在夜间者则是由于病人入睡后大脑内仍有局部兴奋点未受到抑制,甚至较白天更为亢进所致。
(唐峥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