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高考真的需要“禁声”吗?
当今许多现象,直观地看,我们的孩子们比我们那一代真实幸福多了。以中考和高考来说,博主当年考试期间是在广袤田野的如浪蛙声中复习功课和上床睡觉的。而当今,有关政府部门在中考和高考前,再一次早早地发出考试期间全城“禁声”的通告,并用重金罚款作为令行禁止的保证。但真的是当今的孩子幸福了?
早在前几期,本博就曾在“本月思考”中提出了“最苦也不能苦了孩子”的思考题。其中提到了当前国内教育和考试中的某些奇特的“情景”,包括:各级政府为了给孩子创造安宁的
中考和高考环境,不惜暂停某些社会职能如建筑;各种媒体包括报纸、电视、电台、社区墙报等全面启动,连篇累牍、为孩子营造安宁考试环境而群策群力;甚至有家长自发组成纠察队,在考点附近设卡拦截过往车辆,以免噪声影响孩子考试。
博主还提出了思考题:这些是不是“最苦也不能苦了孩子”观念的体现?“最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是正确的?还有那些现象说明同样的问题?这些与心理门诊遇到的许多自我中心,
与发出“人为什么需要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疑问的“大”孩子们是否有关联?
今天的一则新闻,使博主再次提出同类的思考题。根据警方初步调查,江苏某大学学生吕某杀死校内另一学院副院长路某,起因是吕某与同一宿舍的路某班级上的学生因琐事发生矛盾、由此迁怒于路某,加上今年1月吕某考研失败,其自认为考研期间宿舍楼上的学生吵闹,影响了其学习,后吕某经打听后,宿舍楼上的学生也是路某班级上的,遂产生报复路某的想法。按照当前的“幸福”孩子的标准,吕某似乎至少有理由可以对影响他考试的环境现状不满。
针对上述新闻和本博前期思考题,这一期“本月思考”是:给孩子创造没有任何影响因素的学习环境,真的就能使孩子学习得更好,心身更健康?类似这样的“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和“无论如何要创造一个不影响学习的环境”之类的教育理念,真的能培养精英的一代?特别是,这样下去会否出现更多的类似吕某的悲剧?
附:博主在最新的著作《医学心理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一书中,依据几十年的门诊和实践经验,提出在孩子的教育成长和心身健康问题上,需要提倡一定的“挫折教育”和“试错教育”,并就其中的理论依据和实施要点作了说明,但这种观念显然与上述现实中的流行观念不同,不知能否被网友(读者)们、老师们和家长们接受? |
|
“最苦也不能苦了孩子”?
先看看我国的考试“情景”:
之一,各级政府为了给孩子创造安宁的考试环境,不惜暂停某些社会职能如建筑,因为万一有什么闪失,那可要引起“公愤”的。
之二,各种媒体包括报纸、电视、电台、社区墙报等全面启动,连篇累牍、为孩子营造安宁考试环境而群策群力
之三,家长自发组成纠察队,在考点附近设卡拦截过往车辆,以免噪声影响孩子考试。
思考:这些是不是“最苦也不能苦了孩子”观念的体现?“最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是正确的?还有那些现象说明同样的问题?这些与心理门诊遇到的许多自我中心,发出“人为什么需要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疑问的“大”孩子们是否有关联? |
|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能在国内通过评审?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于1953年完成操作条件反射实验,该实验与同时代国内浙南地区的某些“狗捣米”乞讨者几乎相同。他们都是让动物操作某行为并立即给予奖赏,动物逐渐地就学会这种行为。但斯金纳根据结果提出了理论解释(即“行为的结果影响行为”),成为国际性的著名理论成果;而后者却只是国内乞讨者一代又一代相传的讨饭手段。
本期的思考题是:假如当时国内有一乞讨者,居然也从“狗捣米”现象中悟出同样的道理(还是“行为的结果影响行为”),且写成论文成果,还申请组织国内专家评审,看自己的成果是否属于“自主创新”,是否“国内领先”。各位觉得,该成果能通过“某某级别的评审”和获得“某某级别的成果”吗? |
|
|
“逻辑”与“模糊”、“认真”与“马虎” 有时候通过一环环严密的论证,以做出一个决策(如任命、签合同、鉴定成果),事后却发现其实该决策是由“一支香烟”(或一句好话)所决定的;大家随随便便对某一件事情投个票,产生了一个决定,却往往被证明该决定基本上是合理的。以上是“逻辑”不敌“模糊”。 有人测试内外向性格,对每个问卷条目都深思熟虑地去研究再决定选“是”或“否”,可是心理医生却说这样做出来的结果会不准确的(偏外向或偏内向),应该以第一感觉去回答各条目,万一某条目答反了也没关系的。以上是“认真”不敌“马虎”。 我们的教育要学生“逻辑”、“认真”;我们的心理医生要某些来访者“模糊”、“马虎”。在现实中,这里有些什么值得思考?
|
|
|
“把每年射到一亩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这些太阳光能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自己的养料,供给发育、生长结实,再把其中的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小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两千多斤或三千多斤,而是两千多斤的20多倍!(全文)”以上是顶尖科学家在1958年的严密逻辑,这里引用并无半点否定伟人的意思。但从中是否可以看出人类的“严密”逻辑思维实际上是不严密的?试想如果此时该科学家因为有人不理解他的逻辑而烦恼(估计他不会),或者有人因为推翻不了这种严密逻辑而痛苦(当时有不少人),我们当如何对他们作“解释”呢?现今,如高校改革中,是否也有人因为类似的问题而感到有压力呢?另外,心理咨询中遇到类似问题能“解释”得通吗?(参考答案:“压力”与“适应”)。
|
|
|
人类聪明吗?(当然首先要定义什么是聪明)可是许多高学历的知识阶层人士,应该是很聪明吧,却为何他们甚至会有更严重的“不聪明”表现——想不通、多想、自身关注、失眠等——我们(包括他们的亲属、医生和自己)可能会说:不“要去”想、不“要去”关注,事情不就解决了?!可是为何他们做不到?一般的逻辑显然只能是——他们不聪明、他们无能,或甚至他们太缺修养(缺德)! 于是,目前有人提出,帮助他们的心理咨询师们,你们首要的条件是自己要有比他们更坚强的“人格魅力”。心理痛苦者,情况是这样的吗?
|
|
|
许多工作的对象就是人自己。有人出了一个现实趣味填空题:如果认为教育是将人自己培养成为符合人类自己设定的某些标准,即教育遵循的是标准,那么政治遵循的是____,宗教遵循的是____,法律遵循的是____,医学遵循的是____,心理咨询遵循的是____。
|
|
|
“成何体统”和“百年树人”是当今老年心理痛苦者常见的感慨和感悟。对于忙碌而又苦恼的中年人,你对此有何诠释?对于困惑而又愤怒的青少年,你对此有何诠释?对于教育工作者,你对此有何诠释?对于政工工作者,你对此有何诠释?对于心理咨询工作者,你对此又有何诠释?
|
|
|
有人说,我们做任何事情,想任何问题,对付任何困难,都应该有一个标准;也有人说,世界的标准是人类根据“大多数”确定的,它们并不能反映“少数”,否则,那些“少数”就只能要么改正为标准,要么就痛苦着。
“世界上有标准吗?”从心理治疗的角度,这个问题想请治疗家和患者们来思考和讨论。
|
|
|
“孟母三迁”反映了儿童教育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传统理念,但成年人长期推崇它的直接原因显然是试图让自己的孩子能形成“奋发向上、永无止境”的个性;“宁为鸡头”反映的是胸无大志者们的生存心态,但又往往被作为自我心理调整的武器——自幼形成“奋发向上、永无止境”的个性已经给不少成年人带来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以上两者之间有什么值得深入探讨的吗?
|
|
|
本月思考借用网上有关专家言论:“去年8月17日兰州事件后,一年的时间劫持人质案件连绵不断,至今已有二十多起,这两个月更是进入了高潮。而且我预言类似的劫持案件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甚至可能出现群体人对群体人的劫持,甚至恐怖劫持。可是我们想过没有,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出在哪里?而一旦发生了,我们该如何处理?我们准备好了吗?”高锋忧心地对记者说
|
|
|
男方:需要“贤妻良母”;女方:需要“小鸟依人”;社会:需要“男女平等”。在现代社会转型期,不断出现这类新型的家庭、婚姻冲突问题。该怎么办?理智告诉当事人要“兼而顾之”;感受又让当事人“痛苦不堪”(咨询者语);舆论或良心则施以“要考虑子女、父母”的压力。有知识有文化有品位有地位有智慧的人遇到这类问题往往也会如此。您如果是当事人会如何去“想通”?你如果是“指导者”又会如何给他(她)以“说教”?
|
|
|
03年高考语文试题“智子疑邻”意在教育考生在处事时应该理智,即遇到问题要有周密的调查与思考;同时不能受情感的影响。这对于大众(95%)来说显然是正确的。但对于少数理智过度(求全)的人,却往往正是其痛苦的来源。由此你能思考一下教育与心理咨询(治疗)之间的某些区别吗?
|
|
|
历朝历代的人们(伟人、凡人)每天的生存过程中主要是以理性(逻辑、真理)为依据做人,还是主要以感性(感觉、经验)做人? 这与人们的心理痛苦和医生的心理治疗有关吗?
|
|
|
为什么不少知识分子自杀事件往往会让亲友或同事们感到“意外”,而医生往往又将其诊为抑郁症。这其中自杀者的心理历程如何?为什么?怎办?
|
|
|
为什么一个人面对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时(非指重型精神疾病),通常只能自己默默地忍受着,连家人也常常难以给自己以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相比之下躯体疾患的“待遇”却要好的多。这里除了人们对心理疾病的知识懂得少一些以外,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原因吗?
|
|
|
常有中老年来访者诉说怎么总是对周围的人甚至子女、老伴的所作所为看不惯,而且明摆着是自己对,对方错,同时也总是提醒自己应该接受对方,却难有效果。这里真是“是非”问题吗?对这些来访者给予教育、指责、训斥会有效果吗?
|
|
|
合格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有了知识后就能自然成为合格的咨询工作者吗?
|
|
|
在我国目前的心理咨询领域,我国的哪些传统文化因素起着积极的作用,哪些传统文化因素起着消极的作用?
|
|
|
在近百年历史中,西方(含日本)出现了诸多的与心身健康有关的理论,其中有哪些理论实际上是绕过了(或忽略)人的认识能力的积极作用?
|
|
|
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其实自古至今为我们一般老百姓所知道,但为什么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那么难,真的都是认识问题吗?
|
|
|
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我们做什么,如何去做,这都是我们的意识或思想所决定的吗?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