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科心身问题

一、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

  近几十年的行为医学研究显示,心理社会因素是癌症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样,癌症病人的不良心理行为反应,也会严重影响病情的发展和患者的生存期。

  关于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之间的关系,目前大致涉及以下几方面认识:①具有某些情绪或个性行为特征的人其癌症发病率较高;②直接影响癌症发展和转归的内分泌和免疫防卫功能,受患者本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影响;③具有某些心理行为特征的病人,其生存期较长;④采用情绪支持和行为干预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使癌症病人的平均生存期延长。

  (一)生活事件与癌症的发生

  国内外不少研究发现,癌症病人发病前的生活事件发生率较高,其中尤以家庭不幸等方面的事件,例如丧偶、近亲死亡、离婚等为显著。 Leshan(1966)指出,肿瘤症状出现前的最明显心理因素是对亲密人员的感情丧失;作者(1987)调查发现,癌症病人发病前的家庭不幸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普通病人高。类似的研究报告还非常多。在一组接受心理治疗的癌症病人中,大多数病人在发病前半年到8年期间曾遭受过亲人(配偶、父母、子女)丧亡的打击,而对照组则少得多。此外,寡妇的肿瘤发病率相对较高;独身妇女乳癌发生率较高等。这些都证明,负性生活事件与癌症的发生有联系。

  (二)应对、情绪反应与癌症的发生

  进一步的研究还证明,生活事件与癌症发生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那些不善于渲泄生活事件造成的负性情绪体验者,即习惯于采用克己、压抑的应对方式者,其癌症发生率较高。例如,Grossarth (1980)指出,不愿表达个人情感和情绪压抑是癌症发病的心理特点;作者(1987)和高北陵(1989)等也证明,癌症病人对挫折的消极情绪反应比对照组明显。

  (三)个性特征与癌症的发生

  某些个性特征例如过分谨慎、细心、忍让、追求完美、情绪不稳而又不善于疏泄负性情绪等,往往使个体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更容易“遇到”生活事件,在相似的不幸事件中也容易产生更多的失望、悲伤、忧郁等情绪体验。这些个性特征被证明与癌症的发生有联系。例如,作者(1987)通过EPQ测查发现癌症病人的E量表分较低和N量表分较高,这与上述个性特征有一致性。近年,行为医学界已将上述个性特征概括为“C型行为”,并正在探讨C型行为与癌症发生的关系。

  (四)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的发展

  前面讨论的关于生活事件、应对、情绪、个性特征等因素与癌症发生的关系,其资料大多来自回顾性研究。能否肯定这些因素就是癌症发生的原因而不是结果(即因为患癌症才报告较多的消极因素),目前尚难定论。相比之下,关于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过程及癌症的发展和转归是否受病人的心理行为特征的影响问题,则结论比较肯定。不少作者(Stoll B1982)证明,具有以下一些心理行为特点的癌症病人,平均生存期明显延长:①能始终抱有希望和信心;②能及时表达或发泄自己的负性情感;③能积极开展有意义的和有快乐感的活动;④能与周围人保持密切联系。相反,消极的心理行为反应则加速癌症的恶化过程。因此,结合癌症病人具体的心理行为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提高其生活质量,增强其信心,改善其心身反应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五)心理生物学机制

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研究证明,心理社会因素主要通过免疫中介机制而影响癌症的发生和转归(Baker1987)。例如,紧张刺激使人陷于抑郁、沮丧时,ACTH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乃至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调查表明,丧偶者的淋巴细胞转移功能明显低下,说明经历不幸事件者的免疫备用状态不良;动物实验也证明,在紧张的回避条件反射实验环境中,小鼠多项免疫功能受损,致使皮下接种6G3HED淋巴肉瘤细胞的成功率和生长率提高。

 

二、癌症病人若干临床心理问题

  癌症病人临床心理问题较多,以下仅作选择介绍。

  (一)告诉癌症病人真实信息

  癌症诊断一开始就是对病人的沉重心理打击。随后,有关癌症的预后问题,包括是否会产生疼痛、是否会因手术造成形体的损害、是否会威胁生命等,都会成为病人关注的中心,同时也不可避免使其产生一系列情绪反应,并影响机体的抗病力。为了防止病人出现强烈的心理反应,不少人主张对病人实行信息封锁。但是,由于“保密”会使医务人员有意无意地在心理上与病人保持距离,而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任何信息包括语气、表情、态度等都非常敏感,结果很少能真正做到保密。一旦病人通过各种信息渠道领悟到部分真相后,反而会产生严重的被抛弃感和被蒙骗感,至此病人的孤独、抑郁、绝望等情绪反应就会特别深刻。因此,目前多数学者,包括世界卫生组织都主张应该给癌症病人提供真实的信息。

  提供真实信息的原则是“热忱加诚实”。在具体作法上,医务人员应在了解病人的具体心理条件如承受能力基础上,有计划地告诉病人的病情及相应的各种真实信息,同时又要始终注意保护病人的期望和信念。例如,提供癌症诊断信息时,要同时指出:“同样的疾病对不同的人的影响是难以预测的(意即你的情况不一定是最坏的)”。有条件时还可向病人介绍某一位同类病人最终是如何康复的情况。又例如,当诊断已明确的癌症病人担心或询问今后是否会出现疼痛、呕吐(因化疗)、伤残(因手术)时,医务人员在提供真实信息的同时,应指出这些结果有时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也可能不严重。在这里,病人的期望始终受到保护,因此有利于病人在心理上作出调整,以积极的心理条件配合医疗。总之,告诉真实信息不等于权威式的“宣判”,同时也要避免反应迟钝、闪烁其词或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

  (二)癌症病人的情感压制问题

  实际研究显示,癌症病人较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否认机制。在许多情况下,癌症病人只不过是有意识地强行控制自己的情绪,仅仅在外表上表现无所谓的样子,实际上是情感压制(suppression)。情感压制的病人虽然也愿意谈论一些肿瘤问题,却不愿涉及自己的真实情感问题。情感压制的结果往往进一步恶化病人的心理环境,产生更多更复杂的心理反应。

  因此,必须善于识别病人是真正的“否认”还是情感压制,并对那些有严重情感压制的病人及时进行有关情感表达或渲泄的心理指导。具体作法包括:①对病人表示关心和理解,形成忠诚的人际关系,使其愿意表达自己深层次的负性情感体验;②有意识地向病人指导或示范表达情感的方式;③对病人偶尔的情感表达作出从容、理解和友好的反应,并以言语、表情或触摸立即加以强化,促使其进一步表达;④对病人暂不愿讨论的情感问题表示理解,欢迎随时再讨论;⑤认真分析病人每次表达的问题,及时提供正确的心理指导,从根本上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增强病人的期望和信心;⑥其他医务人员以及家属也应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病人。

  (三)恐惧与抑郁

  癌症是“绝症”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这甚至使癌症恐惧症成为目前最常见的恐怖症之一,更不用说癌症病人本身了。焦虑和恐惧往往是由于对死亡、疼痛或残疾等后果的担心。通过认知疗法与病人进行公开讨论并提供一定的保证;再指导放松训练和其它应对技巧,有助于降低恐惧情绪。

  抑郁也是是严重影响癌症康复的一种负性心理因素,严重者可产生自杀动机或行为。由于上述情感压制的影响,抑郁反应常需要经过更深入的晤谈或使用一定的症状量表才能被发现。癌症病人的抑郁反应有身体上的原因,例如体弱、代谢紊乱、药物的毒副反应等;但是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原因。应指导病人进行积极的想象(国外报道想象疗法或冥想有效),用鼓励或强化的方法增加病人作力所能及的活动,增加新异刺激;提高社会支持程度(如帮助配偶与患者保持以往的亲密关系);个别严重抑郁病人可使用三环类等抗抑郁药物。

  (四)疼 痛

  研究证明,某些癌症病人的疼痛本身并不一定严重,主要的问题是疼痛伴随的害怕、绝望和孤独感等心理反应使病人无法忍受。对此,医务人员应向病人解释疼痛的实质,并在可能时使用催眠或其它想象技术,以减轻疼痛程度。也有人报道用抗焦虑药物可降低癌症疼痛。由于癌症疼痛一旦出现,将会在心、身之间形成恶性循环,故合理的方法似乎首先要考虑尽量避免或推迟癌症病人疼痛的出现,然后才考虑疼痛出现后的其它心理行为问题。因此,有人提出对晚期癌症病人应及早用药控制疼痛,不必过多考虑止痛药的各种禁忌。

                        (黄 丽 姜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