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写在2001年底)

我在医学心理学领域的若干工作

 

姜乾金 浙江大学医学院(310006)

 

    摘 要:作者自1982年起先后8次主编和修订医学心理学教材,形成独立的教材体系,其间主持了“国家教委高等教育教材研究课题计划项目(1997)”,最后被推选担任全国临床医学七年制《医学心理学》统编教材主编;1985年起首先系统地开设医学心理学实验课,1995年即开始开发医学心理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在“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和CAI课件(2000)”招标项目中中标;在科研方面,多年来重点探索心理应激的理论、方法及其在心身医学临床的应用,其中1980年代初率先在国内开展癌症心理病因学、外科手术应激和高血压行为干预等方面的心理应激因素和心身相关机制的量化和实验研究,在以后的工作中重点对心理应激理论、应对的概念和应对的研究方法等做了开拓性的探讨,并倡导在心身医学领域重视心理应激的多因素研究。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 教材 实验教学 CAI 心理应激 应对 理论 心身医学

 

    本人在医学心理学领域的主要工作成就,集中在医学心理学课程建设和心理应激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两方面。同时,还建立医学心理学咨询门诊,长期采用晤谈、心理测验、心理治疗等干预手段,形成独特的心理门诊模式。

一、医学心理学课程建设

    (一)医学心理学教材建设

    在国内老一辈专家的影响和支持下,本人20年来连续8次主持编写和修订医学心理学教材,逐步形成独特的医学心理学教材体系,累计发行10余万册。长期的教材建设促使获得“国家教委高等教育教材研究课题计划项目(1997)”和“浙江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1996)”的资助,并5次获得包括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各级教学成果奖和优秀教材奖。2000年本人被推选为全国临床医学七年制《医学心理学》统编教材主编。

    1970年代末,国内医学教育界有识之士注意到医学教育中开设有关心理行为科学内容课程的必要性。这一课程以后就被称为《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但它应包括哪些内容、其整体框架如何、与国外一些已有学科是什么关系,在当时其实并不很明确,国外也无现成的蓝本可以直接套用。对此,本人认为“医学心理学”应该是一门根据中国医学教育需要而设立的新兴课程,它必须兼容多种心理、行为科学内容,形成交叉学科的性质。同样,为了编写适合我国需要的教材,我们必须坚持了以下原则:从国内外有关学科知识中吸取教材内容;跳出原有各种学科模式的限制,重新构筑教材框架。

1982年,本人编写了《医学心理学》讲义,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早期讲义之一。该讲义的内容和结构首次从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心理社会因素4部分纵向展开(见姜乾金,1982)。

    1986年,与福建、广东、广西、吉林等五校合编《医学心理学》教材。仍以医学临床的疾病发生、诊断、治疗、预防等纵向过程为中心线索按排章节,同时首次设置理论、实验、心理应激、心身疾病、疼痛心理、睡眠心理、手术心理、气功治疗心理等章节,以增强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见姜乾金主编,1986)。该教材为以后各版逐渐形成先纵向,后横向的课程结构,奠定了基础。

    1988年,14所院校合作编写的教材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在1986年教材基础上,尝试将全书内容分为医学心理学基础、预防医学中的心理学问题、疗养康复与护理心理问题、临床医学中的心理学问题等4篇,以进一步加强医学心理知识与临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的联系(见姜乾金主编,1988)。1990年对该版本又做了一次全面的修订。

    1993年至1996年,通过再次调整编委会,新版教材由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继承前几版的主体框架和特点,重点减少“章”的数目,并使各章内容可以分成“总论”和“各论”两部分,供不同层次教学选用,又不影响系统性(见姜乾金主编,1993)。该版4年中重印了4次。

    1998年,作为 “国家教委高等教育教材研究课题计划项目(1997)”和“浙江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1997)”两项课题的成果,新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新版反映了我们在课程建设历程中的新高点。其主要特点包括: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三基”原则;在结构和内容上突出了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学科性质、范围、理论、方法、对象等一系列学科重要问题上达成基本的一致;以问题为中心;有实验内容和CAI与之相配套;有适用于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学大纲;良好的中英文双向检索系统等(见姜乾金主编,1998)。仅一年半,该教材即重印4次达3万册。

    2001年,作为上述教材研究课题的另一成果,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册“教程”。该“教程”特点是突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借鉴国外经验,每章设导言部分,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一个明确的主体思想。在内容上,核心和系统的内容列为“章节”,非系统部分全列为“专题”。这有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便于自学和掌握重点内容(见吴均林等主编,2001)。

    2002年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在内容和框架上基本吸收了上述系列教材的许多特点,从而以更新的面目与学界见面(见姜乾金主编,2002)。

    总结本人主持的一系列教材,大致体现以下一些特点:

    1.强调交叉学科属性,淡化分支学科概念。各教材的内容综合吸取自各种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心理行为学科知识,其框架则是根据我国实际需要重新构筑。因此,我们目前的医学心理学,本质上是新兴的多学科交叉学科。与之交叉的学科包括普通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心理生理学、心理卫生或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心身医学、行为医学和变态心理学等,故将这些学科看做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似不妥,应将它们看成相关或相近学科。

    2.注重科学性。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不太成熟的学科,易致常识和科学的界限不清。在收集各有关交叉学科中的内容并重组成医学心理学教材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内容的科学性,注意吸取相对成熟的东西,并兼顾最新的研究成果。还应统一全书的概念。

    3.注重系统性。在教材内容结构上,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部分以外,主要内容纳入纵、横两条主线,即纵向是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中的心理行为科学知识、理论和方法,横向是医学心理学知识在内、外、妇、儿、神经精神各科临床的应用。

    4.注重理论性。行为学习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生物学理论、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这五大理论,从各自的理论体系或研究方向出发,几乎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防所有方面都提供了理论解释或支持。作为交叉学科,我们重视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理论,将其设为独立的章节,并注意与后面的病因心理、心理诊断、心理治疗、预防(健康)心理等章节相呼应。

    5.注重实用性。包括加强与综合医院相结合的临床应用部分,重视方法学的介绍,并与实验课内容相呼应。此外,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编排方式、设置教学大纲和中英文双向检索系统等,也都能提高教材的实用性。

    (二)医学心理学实验教学和多媒体课件建设

    1985年本人就已开始设计和开设医学心理学实验课,1986年编写了国内最早在医学心理学实验教材(见姜乾金主编,1986)。经历无数困难后,至今已渐趋成熟和稳定。目前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心理现象、心身相关性、心理评估和临床晤谈等4部分,与教材结构相呼应。

    1995年我们还开始编制医学心理学计算机辅助课件CAI,并在多年使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和提高,目前已被国内多所院校所引用。1999年我们的CAI编制工作获得了浙江大学的专项资助,2000年又在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和CAI课件”项目中中标。

 

二、心理应激理论、方法及其在心身医学中应用的研究

 

        (一)心理应激和应对理论的研究与探讨

        自1980年代开始,通过多种样本、多种设计和多种分析方法的一系列研究,对心理应激有关因素如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点、心身症状和健康、疾病与症状之间的理论关系,以及在心身医学研究中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较持久和深入的探讨(姜乾金,1987、1990、1993、1998、1999、2000;来桂英,1994)。

        1.1980年代引入国外认识应激理论主要框架,加以修订,强调应激是以认知为核心的多因素的作用过程,并在以后主编的教材中列出由生活事件到心身结果的过程示意图(姜乾金主编,1993)。这一观点便于理解心理病因学中多因素作用的前因后果关系,有利于教学和临床研究思路的理顺,如最早进行的癌症病因学研究(姜乾金,1987)。

        2.随着应激和应对有关研究的深入,渐渐突出了对应对在应激作用过程重要意义的认识。提出应对活动发生在应激作用的全过程,强调应对是应激作用过程的主要中介因素的理念(姜乾金,1993)。在以后的临床研究工作中,我们较多地关注应对因素的意义。

        3.随着应对研究的深入,进一步探讨了特质应对方式存在的可能性(姜乾金,1993、1999;卢抗生,2000)。所谓特质应对,是指受个体个性制约的、习惯性的应对活动,因此它可能有相对较高的跨情景一致性,其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也可能相对稳定一些。特质应对不同于针对各种具体问题的过程应对,后者已被证明只适用于研究特定的生活事件。我们引进的医学应对问卷MCMQ(姜乾金,2000)所反映的就是针对疾病的应对活动,因而不属于特质应对。几年来本人以及其他人的一些工作,大致支持特质应对方式的存在。这将为心身医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4.近几年来我们对应激有关因素所进行的多因素分析研究证明,应激作用过程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其实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且各因素之间也存在内涵上的重叠和交叉。以往试图以一条通路、一个方向或一种因果的思路来反映应激多因素作用过程的理论构思,显然是太机械了。为此,我们在后来的各项研究中,基本上采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略),在新的教材中也修改了心理应激多因素相互关系的示意图(见吴均林等主编,2001)。

        总结起来,目前的应激理论在医学心理学中具有以下多方面的指导意义:整体理论框架:个体实际上是生活在多种应激刺激和中间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过程之中;病因学意义: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心理、生物各应激因素或中间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治疗学方面:可以通过提供任何消除或降低多种应激因素的负面影响的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所谓的支持疗法和应激干预;预防方面:任何合理调整应激刺激和各有关中间因素的构成体系,使每个人在适宜的内外环境下健康成长或保持适应,如所谓的应激无害化或应对指导训练,都可以看成是以应激理论为指导的心理保健措施。

     

  1.     (二)心理应激理论、方法的应用研究

    利用心理应激和应对理论思路,本人对心理应激有关因素在内、外、妇、儿、癌症各科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学、治疗与干预、预防与康复中的作用意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以促进心理应激理论与方法学的提高,以及有助于心身医学领域应用研究的深入。

  1. 癌症

  2. 在国内较早探讨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和情绪反应、应对方式、个性等应激有关因素在癌症发生中的综合作用(姜乾金,1987),在该研究报告已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继而,尝试了利用认知干预、放松机制和集体社会促进效应等综合应激干预方法对癌症病人情绪压力的积极作用(姜乾金,1993)。此后,则集中探讨病人的应对方式在癌症临床中的意义(黄丽,1996;朱丽华,2000;姜乾金,2000)。值得指出,在癌症的各有关心身医学研究主题上,本人的研究工作不但时间上在国内较早,而且在研究方法、结果的理论解释等方面,往往走在同类研究的前面。癌症有关的医学心理学知识也被最早引入教材。

  3. 外科手术

  4. 外科手术应激是重要的临床心身医学问题,本人较早予以注意。首先,通过文献向国内介绍外科手术病人的辅助行为治疗问题(姜乾金,1985)。紧接着在国内率先尝试对外科应激行为干预的系统研究(姜乾金,1988)。此后,利用应激多因素作用理论,对外科手术应激的机制作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叶圣雅,1999;沈晓红2001)。外科心身医学方面较系统的研究,同样为应激理论研究提供证据,有关基础知识也被率先纳入教材。

  5. 内科心血管病

  6. 利用心理应激的理论思路,结合内科领域若干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病展开心身医学的研究和讨论。其中包括在国内最早对高血压病人进行放松训练降压实验研究(姜乾金,1986);探讨心理行为因素与心血管病病人的关系(姜乾金,1986,1988,1990,1998);探讨应激和应对机制在冠心病人中的意义(王守谦,1992,1997)。此外在其他内科疾病如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和慢性病病人方面也有一些探讨。这些探讨也大多与本人的心理应激研究相联系。

  7. 其它

    利用应激多因素作用理论,对儿童流行性癔病和儿童行为问题(姜乾金,1990;祝一虹,1998)、对妇科继发不孕妇女和计划生育后遗症(应佩云,2000;萧山,2001)以及对老年人(闻吾森,1999;卢抗生,2000)和运动员(陈永珍,1998)等群体的病因学和症状学作了分析和研讨。各项结果同样支持应激的多因素作用理论。

    总结本人多年来各方面的研究论著内容,其中许多研究构思、方法和观点早于国内同类工作,有关成果被广泛引用;有的还影响到此后的教材内容,例如心理应激与应对、外科心身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心理应激最新理论、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也很受欢迎。各方面成果曾分别获国家、省、厅、校各类奖励10多项。由于长期心身医学方面的科研工作,1998年被差额选举为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全国三位副主任委员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 姜乾金(1982):医学心理学讲义,浙江医科大学

  2. 姜乾金主编(1985):医学心理学,浙江医科大学

  3. 姜乾金主编(1988):医学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4. 姜乾金(1988):心理疗养,见高恩显主编:现代疗养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5. 姜乾金主编(1990),医学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修订版)

  6. 姜乾金(1990):心身相关的生理病理学基础、外科心身医学,见徐斌、王效道主编:心身医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年台北合记图书出版社)

  7. 姜乾金(1990):冠心病人若干性心理问题,见邓明昱主编:中国性学,广东人民出版社

  8. 姜乾金(1991):心理治疗总论、冠心病心理社会因素,见梁宝勇主编:医学心理学,吉林科技出版社

  9. 姜乾金主编(1993):医学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0. 姜乾金(1993):心理干预在疗养康复中的应用,见伍后胜主编:疗养康复手册,浙江科技出版社

  11. 姜乾金(1994):心理治疗总论和冠心病心理社会因素,见梁宝勇主编:医学心理学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

  12. 姜乾金(1997):否认机制在心肌梗塞疾病中的临床意义,见中国内科专家临床经验文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3. 姜乾金主编(1998):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4. 姜乾金(2000):皮层内脏相关理论、外科领域的心身障碍,见徐斌、王效道、刘士林主编:心身医学-心理生理医学基础与临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5. 姜乾金(2001):心身疾病,见汪勇,郭红英,吕振虎主编:护理心理学,陕西人民出版社

  16. 周强、姜乾金(2001):医学生应对特点与个性健全和心身健康的关系,见何德梁主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进展,当代中国出版社

  17. 吴均林、林大熙、姜乾金主编(2001):医学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18. 姜乾金主编(2002):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 姜乾金(1975):百日咳脑病58例临床分析,医药科研交流,第2期,50页

  20. 卢秀劲、姜乾金(1983):米曲溶纤维蛋白酶对血凝和纤溶的作用,浙江医科大学学报,第3期,122页

  21. 姜乾金(1984):医学模式与我国医学模式的改变,医学教育研究,第1期,10页

  22. 姜乾金(1984):医学模式与我国医学模式,福建高教通讯,第4期,21页 

  23. 姜乾金(1985):外科手术病人的辅助行为治疗,外国心理学,第2期,42页

  24. 姜乾金(1985):医学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医学教育研究,第2期,4页

  25. 姜乾金、吴春容(1986):音乐松弛训练对高血压病人即时降压作用的实验研究,应用心理学,第1期,36页

  26. 姜乾金(1986):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临床,应用心理学,第3期,46页

  27. 姜乾金、黄丽(1986):住院病人的心理行为反应,医学与哲学,第3期,33页

  28. 姜乾金、刘小青、吴根富(1987):癌症病人发病史中心理社会因素临床对照调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1卷,第1期,38页

  29. 郭安娜、姜乾金等(1987):心理指导和松弛训练在上腹部手术病人护理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第3期,31页

  30. 姜乾金(1987):对气功心理治疗成分的探讨,中国气功,第3期,32页

  31. 姜乾金、郭安娜(1988):集体心理咨询与松弛训练对上腹部手术病人康复的作用,心理科学通讯,第2期,34页

  32. 施浣云、姜乾金、张荣宝(1988):电针灸不同穴位对刺激诱发的室性早博影响的比较,浙江医科大学学报,第17卷,第5期,214页

  33. 姜乾金(1988):冠心病康复期若干性心理问题,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第5期,232页

  34. 姜乾金(1989):伤残病人康复期心理行为问题,中国康复,第1期,27页 

  35. 姜乾金、黄丽、戴阳(1990):小学生流行性癔病的心理社会因素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4卷,第4期,157页

  36. 戴阳、姜乾金、黄丽(1990):小学生流行性癔病流行经过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4卷,第4期,154页

  37. 姜乾金(1990):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近况,浙江医科大学学报,第4期,23页

  38. 姜乾金(1990):A型行为的综合矫正,应用心理学,第4期,157页

  39. 姜乾金(1991):医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有关问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第4期,23页

  40. 王守谦、姜乾金(1992):否认机制在心肌梗塞疾病中的临床意义,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第6期,287页

  41. 姜乾金、黄丽、卢抗生等(1993):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4期,145页

  42. 姜乾金、卢抗生、吴根富(1993):集体心理治疗在癌症和慢性病人中应用(一),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2期,74页

  43. 姜乾金、吴根富(1993):集体心理治疗在癌症和慢性病人中的应用(二),应用心理学,第3期,37页

  44. 来桂英、姜乾金等(1994):生活事件和情绪反应与心身健康的关系,中华护理杂志,第1期,3页

  45. 姜乾金、黄丽、王守谦等(1996):生活事件、情绪、应对与心身症状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4期,180页

  46. 姜乾金、祝一虹、王守谦等(1996):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与多项心身健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4期,200页

  47. 黄丽、姜乾金、任蔚红(1996):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癌症病人心身症状相关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4期,160页

  48. 姜乾金(1998):心理社会应激因素综合评估初探,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7期,182页

  49. 陈永珍、姜乾金、梁鼎新(1998):心理健康诸因素与游泳运动员临场成绩的发挥,美国中华心身医学杂志,第2期,31页

  50. 姜乾金(1998):心理社会因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新医学,第29期,457页

  51. 祝一虹、姜乾金、章爱华(1998):经济发达地区村镇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多因素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7期,268页

  52. 沈贵林、华德林、姜乾金(1998):应激和应对方式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7期,288页

  53. 陈永珍、祝一虹、姜乾金(1999):游泳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13期,52页

  54. 叶圣雅、沈晓红、姜乾金(1999):心理应激有关因素与外科手术康复,国际中华心身医学杂志,第1期,12页

  55. 闻吾森、姜乾金、祝一虹(1999):退休老人心身健康与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8期,148页

  56. 叶圣雅、沈晓红、姜乾金(1999):心理社会因素与手术康复的关系(一)临床调查与理论探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8期,199页

  57. 姜乾金(1999):“应对”研究近况,中国临床医生,第27卷,第11期,16页

  58. 姜乾金、祝一虹(1999):特质应对问卷的进一步探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8期,167页

  59. 姜乾金(2000):特质应对方式问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20页

  60. 姜乾金、沈晓红(2000):医学应对问卷(MCMQ),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24页

  61. 姜乾金(200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31页

  62. 沈晓红、姜乾金(2000):医学应对问卷(MCMQ)中文版701例测查结果报告,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9卷,第1期,18页

  63. 姜乾金(2000):心理社会应激综合评估及其理论意义探讨,国际中华心身医学杂志,第2卷,第2期,65页

  64. 姜乾金、廖贻农、朱丽华(2000):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与癌症病人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国际中华临床医学杂志,第1卷,第2期,65页

  65. 卢抗生、姜乾金、祝一虹(2000):中老年人的应对方式初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14卷,第2期,93页

  66. 应佩云、姜乾金(2000):继发不孕妇女的心身健康与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14卷,第4期,239页

  67. 朱丽华、姜乾金、祝一虹等(2000):癌症病人应对特点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9卷,第6期,438页

  68. 祝一虹、姜乾金(2001):老年抑郁程度及其与应对方式关系的探讨,国际中华心身医学杂志,第3卷,第1期,14页

  69. 沈晓红、姜乾金、叶圣雅(2001):心理社会因素与手术康复(二)气功的干预作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10卷,第2期,98页

  70. 童蓉,姜乾金、沈颖杰(2001):心理应激有关因素与女性绝育术后心身症状的相关性,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10卷,第3期,180页

  71. 童蓉,姜乾金、沈颖杰(2001):绝育后神经症患者心理应激对比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15卷,第4期,241页

  72. 姜乾金、朱丽华:癌症应对研究与应激作用理论。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special):1(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