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中心建立的心理健康网站

浙江大学医学院

“心理卫生与行为治疗中心”简介

 

  任:姜乾金教授、主任医师

副主任  杨廷忠教授、主任医师  

中心电话:0571-87217474、87217161;心理门诊电话:0571-81938393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心理压力、不良行为和社会适应障碍等问题已成为决定国民是否健康、幸福甚至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心理卫生与行为治疗中心利用现有的医学心理学、心身医学、心理卫生学、社会医学和行为医学各方面的人才优势和学科建设基础条件,瞄准国内一流的方向,积极推进社区心理卫生各项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职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中心定位:社会服务;应用研究;教育培训  

一、宗 

1.面向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中的心理社会问题

      依托我校公共卫生系,结合省疾病控制中心等协作单位的相应力量,促进中心的资源整合。

2.面向心理、社会、行为和生物医学的交叉领域;

      利用我们已经在医学心理学和心身医学等方面20年来形成的国内优势,结合杭州市心身医学重点学科和国家、省级学术团体等合作机构的综合交叉力量,争取在短期内取得成果。

3.面向社区服务

      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包括精神卫生工作,在我们原有的多年社区研究工作基础上,加强社区服务,建立特定的社区工作和研究协作点,促进本中心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4.面向未来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验、心理压力的控制等将成为社会最需要的职业工作,利用我们已经建立的医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模式,在本中心予以加速系统化,逐步推向社会,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

5.面向一流学科建设

      这是学校的学科建设目标。本中心将整合各方面力量,使其成为国内一流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国内一流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科研、临床教育与培训基地,并最终建设一流的新兴应用专业——心理卫生(精神卫生)与心理咨询专业(暂名)

 

、目前主要对外工作

1培训班

全国临床医学(含精神卫生学)和预防医学中、高级医师研讨班

全国医学院校医学心理学及心理卫生中、高级教师研讨班

全国心理咨询员(师)心理治疗讲习班

2.集体心理行为治疗

社交紧张的自我管理与系统干预程序

工作压力的自我管理与系统干预程序

肥胖的自我管理与系统干预程序

负性压力与抑郁的自我管理与系统干预程序

其他心理行为“问题”的自我管理与系统干预程序  (详情请浏览本中心的心理健康网站)

 

三、中心运作模式与目标

1.行为医学与社区精神卫生平台

1)工作目标

近期建立若干稳定的分层的社区心理卫生协作工作点,为本中心各种科学研究,也为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提供窗口。

进一步对我国社会转型期不同人群的心理压力表现、影响因素、机制和控制展开研究,为国家的大公共卫生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尝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精神卫生干预模式,包括人类重要死亡原因——不良行为的社区教育和矫正、社会压力的社区控制策略以及心理适应障碍的集体训练和咨询等。

2)主要人员

杨廷忠(牵头)、刘立群(牵头)、闻吾森(牵头)、沈晓红、张载福、姜乾金、年轻教师、研究生等

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平台

工作目标包括:

目前首先健全现有的心理咨询门诊,包括医学院附属门诊部、校区心理咨询分中心以及若干外协单位,再创造条件设立新型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质量,直至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培训工作。

根据我们已有的心理应激(压力)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建立个体心理压力干预模式,目前着重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和心身反应等压力有关因素纳入调控范围之内加以操作

开展关于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模式的软科学研究,目前主要涉及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体系、心理咨询的层次与方法以及综合操作技能的建立或训练模式。

推广已经开发的心理测验软件,包括使用于心理咨询临床、心理卫生研究以及医学心理学教学的测验和问卷。

3.心身医学与应激(压力)机制研究平台

工作目标:

心理应激(压力)的理论研究,目前主要是对压力的多因素关系(包括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和心身反应等应激有关因素)进行数学建模研究。

心理应激的生物学机制研究,目前主要探讨心理应激对神经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的影响,从细胞分子水平上研究应激的信号传导途径以及中药对应激的干预作用。将逐渐建立心理应激实验刺激手段(人和动物),建立各种心理应激动物模型(如恐慌、忧郁、孤独等),在有关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使之成为有关医学学科的交叉研究平台。

开展与省疾病控制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病科、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等合作,开展临床心身医学研究

 

四、主要人员

1.姜乾金

教授、主任医师,专业特长医学心理学与心身医学,本中心主任。

与中心建设有关的工作基础与条件:

早期筹建我校医学心理学教研室(组)(1982),并承办全国医学心理学教学会议(1983),至今在国内有影响,有利于本中心工作的外向联络

创建我国新兴的医学心理学教材体系,连续8个版本(1983-2003),现已成为国内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教学模式被广泛接受,其中反映了本中心的建设思想,是中心培训班的技术基础。

首开医学心理学实验教学(1985-2003),目前国内许多学校教师来参观、学习和进修,主要内容包含我们的实验教学

主持卫生部CAI项目课件(2001),由人卫音像出版发行(2002),在中心的心理咨询运作过程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有经济潜力可挖

目前担任全国7年制(2002年)和5年制(2004年)医药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规划教材主编,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殊影响力

承担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医学心理学教材研究课题计划项目(1997),主持浙江省教委高等院校重点教材医学心理学建设项目(1996),在该两个项目在运作过程中与国内十几所主要医学院校建立了联系,至今可以利用。

牵头申报成功我校“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点(2000),是本中心建设的学科依托之一

主持获浙江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和浙江省名师奖(2003)等十几个各类奖项,对于建设面向社会的、应用型的本中心具有“软”促进作用,有利于吸引来访者。

接受我校首位国内医学心理学访问学者(2002-3),本中心可以按此类推,广大影响

主持“医学心理学网”网站medline.com;cn1999-),可为本中心建设提供良好互联网平台

主持过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心理社会应激调查表的制定” 1989-1992),主持过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心理应激最新理论与临床应用”(1997-2002),发表和出版过100余篇(部)心理应激理论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可成为本中心研究工作的累积基础

主持省级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心理应激最新理论与临床应用”(1998-2002)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教学会医学心理学分会副会长、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国际中华心身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编委等等,也对本中心建设有益处

多年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实际工作,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创新;拥有劳动部和浙江省有关政府部门批准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教师资格证书,是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心理咨询专业鉴定专家;目前还兼任杭州市重点学科心身医学(杭州市精神病院)学科带头人。这些,对于本中心的运作(培训与门诊)都将有重要作用。

2.杨廷忠

教授、主任医师,美国留学归国人才,专业特长为健康行为与心理压力研究,本中心副主任。

与本中心建设有关的工作基础与条件:

美国San Diego加州大学Pittsburgh大学任助理研究员(1998-2000),这对本中心的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主持WHO“中国农民吸烟行为研究”(2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转型期城市人群压力研究”(2001),Pittsburgh大学和SmithKline Beecham公司“CQP戒烟方案研究”(2001)等研究项目,与本中心建设目标一致。

主持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健康行为研究方法”,是本中心的重要方法学之一。

作为课题负责人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多数与本中心建设内容有关。

1995年被评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专业委员、国际华人心理卫生学会理事、国际尼古丁与烟草研究学会会员、ICCMJ、ICSMJ、ICPMJ杂志编委、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特约审稿人。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3.朱婉儿

副教授、博士后,日本留学归国引进人才,专业特长老年医学与脑机制研究,本中心主要专家之一。

与本中心有关的工作基础与条件:

近5年一直在人本从事应激(压力)基础研究,对应激的理论及相关研究方法有系统的掌握

参加过日本国家级相关课题多项并发表了SCI论文数篇

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和日本国立长寿医学研究中心有合作或联系

参加浙江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湖滨咨询点心理咨询工作

4.沈晓红

副教授,专业特长医学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本中心主要专家之一。

与中心有关的基础工作与条件:

长期从事心身医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心理应激的多因素研究。有较好的心理压力研究方面的自身条件。

与省中医院合作完成了省中医局的“外科手术病人手术应激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及气功的干预作用”的研究课题;与杭州市第三医院合作完成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心身症状与应激有关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的研究;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研究”等。有良好的中心实际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担任浙江省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任浙江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湖滨咨询点心理咨询工作。有社区心理社会干预的工作条件。

发表和出版心理卫生等相关论文和著作几十篇(部)。

5.刘立群

主任医师,专业特长公共卫生与精神卫生,现任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书记,主持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工作,该中心是我校公共卫生系的关联单位。

有关的基础工作与条件:

主持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社区精神卫生和精神鉴定等方面的工作

有多年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专业特长

任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省司法鉴定专家委员会专家,省预防医学会非传染性疾病学组组长。

发表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区精神卫生等方面的论文十余篇。

6.陶明

主任医师,医学院兼职副教授,专业特长心身医学与精神卫生学,现任杭州市重点学科——第七医院心身病科主任,该院是我校教学医院,该科是本中心基地。

与中心有关的基础工作与条件:

早在80年代末就开始在省内率先创建心身医学临床科室———心身病科,探索心身医学临床服务的工作模式,一直主持该重点学科的日常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至今。

80年代中期开始参与全国性心理评估工具的引进、测试与修订工作,是较早从事临床心理评估的临床专业人员,是我省仅有的三名全国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委员之一。

在国内精神医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参与国内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制定工作,是省内唯一的一位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修订工作委员会成员(CCMD-3)。

参与编著《心理学百科全书》等公开出版的三部专著。

担任《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和《中华现代临床医药学杂志》编委

承担省、市医药卫生科研成果各两项,90年和91年有二项课题分别获得省、市医药卫生科研成果奖。

⑺受聘中华精神科学会的国家级继续教育连续培训项目(2002-2004)———焦虑障碍新进展的授课教师。

⑻参加过中德、中美国际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和精神分析治疗连续培训项目,擅长于临床心理干预,同时担任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⑼公开发表学术论著四十余篇,近年的研究方向:急性焦虑发作的循环系统应激反应、认知障碍的胆碱能神经生理调节反应、脑功能与脑电特征参数的动态变化等。

⑽受聘于杭州市卫生局担任杭州市社区医师专家支持系统专家。

⑾具有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培训教师资格,承担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教学和实践指导。

⑿具有指导心理和行为科学系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和医学院医学心理学研究生的临床教学经历。

7.闻吾森

主任医师,医学院兼职教授,专业特长心身医学与心理卫生,现任杭州市萧山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心理卫生主任,该院是我校教学医院,该科是我中心基地。

有关的基础工作与条件:

长期从事心身医学和医学心理咨询工作。

有领导和实行社区心理卫生工作的基础条件和丰富经验。

主持过多项杭州市等各级有关心理卫生方面的研究课题。

担任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组委员等。

发表心理卫生相关论文二十余篇。

8年轻教师、研究生  

附:“心理卫生与行为治疗中心”结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