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8年制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医学心理学”的最新看法

(绪论——拓展阅读)

一、我国医学心理学早期教材形成和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由于历史久远,有关我国早期医学心理学教材建设情况已淡出人们的记忆,以至引发当前某些认识上的混乱。以下以实录方式简述国内早期教材发展及演变情况。

1980年前后,我国医学教育中尚无医学心理学课程,也没有合适的国内外教材,但已有编写教材的早期“素材”。其中重要的有1982年北京的医学心理学师资班讲课资料,演讲者李心天、张伯源、段淑贞、陈仲庚、邵郊、林传鼎、陈学诗、许淑莲、王效道、阮芳赋、荆其诚等;1979年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医学心理学论文集(一);1982年厦门的全国医学心理学学术年会资料。另外,1983黄山、1984雁荡山、1986吉林等前几届医学心理学教学会,1982厦门、1983扬州、1985肇庆学术会议,也为早期教材的编写增加了素材并提供了交流平台。

19811983年,国内不少院校尝试自编教材(表1-2)。这些早期讲义在构架和内容上差别较大,字数较少,系统性不够或类似文集,不过多数已吸收上述早期“素材”中的心身医学、心理测验、心理治疗、心理卫生与咨询、变态心理学、医患关系等目录。其中1982年浙江医科大学(现浙大医学部)姜乾金编写的讲义是后来该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早期雏形,在构架上首次尝试将上述“素材”以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康复过程为线索分章加以整合。

19841986年,国内出现多校合编教材(表1-2)。因力量增强和相互交流,此时的教材字数增多,系统性增强,除北京医学院6校合编教材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外,多数为内部出版物。期间,由浙江医科大学等5校合编的教材(全书PDF见配套光盘)1986年吉林第三次全国教学会上交流。该教材主体上延续1982年讲义的编写理念,章节构架已经接近目前该校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首次设置有理论、应激和实验等完整的篇章,教材中的实验内容也在本次教学会上首次报告,是后来精品课程实践教学部分的起点(该校实践教学的CAI课件部分则在1996年湖北十堰和1997年哈尔滨教学会议上首先交流,并在2000年卫生部重点医学视听教材项目资助下于2001年出版)。

1986年后,国内大量正式出版各种教材(可搜索中国图书馆网)。诸如上述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等6校合编版本被几位主编多次再版;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版本也一再重版。期间,由姜乾金主编的1988年浙江大学出版社版本(2000年重版)和1993年北京科技出版社版本(1995年修订),基础框架均基于上述5校合编教材,内容上不断充实、修订、提高,1997年获“国家教委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研究计划”项目支持后,于1998年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最后成为近十年国内多种规划教材的主体框架。

2005年底,由姜乾金主持的系列教材与实验、CAI等实践教学成果一起,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录。先后参与该系列教材编写的国内外专家有:陈达光、过慧敏、陈演江、张国粹、刘小青(1986);陈佩璋、黄怀均、梁宝勇、王友平、邓明昱、何金彩、张晓琴、黄汉津、孙世维、王慧、吴博亚、徐云、黄丽、李永宁、单怀海、胡福山、潘尚玉(1988);吴均林、林大熙、黎学涛、唐峥华、邹农基、赵盛伏、王兵、岳文杰、陈建慧(1993);俞子彬、周建南、徐斌(1998);等。可见,该精品课程的教材框架初构于1982年讲义和19865校合编教材,成型于1988年浙大版和1993年北京科技版,稳定于1998年人卫版,是国内十几所院校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可浏览配套光盘)。

 

1-2  国内早期交流的医学心理学教材情况

标注作者*

教材名称

出版

时间 **

万字

执笔作者

上海第二医学院

医学心理学基础

上海第二医学院内部版

1981

9

严和駸等

苏州医学院

医学心理学

苏州医学院刻印

1981

5

徐斌

陈仲庚

医学心理学浅谈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9

 

北京医学院

医学心理学

北京医学院内部版

1982

12

王效道等

浙江医科大学

医学心理学讲义

浙江医科大学打印

1982

10

姜乾金

上海第一医学院

医学心理学

上海第一医学院内部版

1982

9

徐俊冕等

严和駸主编

医学心理学概论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19

 

中国医科大学

医学心理学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内部版

1983

24

李鸣皋等

汕头医专

医学心理学讲义

汕头医专刻印

1983

7

 

北京医学院6

医学心理学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26

王效道等6

四川医学院

医学心理学讲义

四川医学院刻印

1984

7

杜荣玉等

J.韦曼

医用心理学大纲

苏州医学院内部版

1985

23

徐斌等译

白求恩医科大学

医学心理学概论

白求恩医科大学内部版

1985

20

梁宝勇等3

浙江医大等5

医学心理学

浙江医科大学内部版

1986

35

姜乾金5

注:*因历史原因当时流行作者不署名;**1986年后大量正式出版教材可搜索“中国图书馆网”。

二、我国医学心理学课程和学科的前景如何

我们可以从国内三十年课程发展的过程看到,医学心理学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医学规划教育体制下本土化且具有创新性的交叉课程。它完全为了我国医学教育之需而诞生,只要我国医学教育规划制度没有改变,作为课程的医学心理学显然会继续存在下去。也就是说今后仍然需要医学心理学教师。

近年来许多感兴趣的青年学生往往询问,能否在诞生医学心理学课程以后同时也诞生医学心理学学科,甚至像临床医学那样形成医学心理学专业或职业?几十年前包括作者在内的一些人确有过这样的憧憬,但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情况没有那么乐观。这同样是由我国特定的学科管理、专业管理、职业管理方面的体制所决定。在我国,一个新学科或相应新职业的诞生往往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成熟;有市场需要;在国家的原有学科、学位和职业等相关管理分类上有其位置;或者国外也有同名的学科和职业从而引起政府层面重视达到“与国际接轨”。医学心理学尚不具备上述后几个条件。

因此,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作为学科的医学心理学可能存在两种发展前景。其一,随着理论、方法与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本土化,社会需求的提升(社会发展必然带来更多心身问题),专业人员的增多,学科之间关系的理顺,确立了医学心理学学科地位,并将逐渐形成我国特有的新专业或新职业,如医学心理学家medical psychologist(类比国外的clinical psychologist)。其二,随着理论、方法和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普及,原来很少被人关注的地方逐渐成了热门领域,国家有关部门也给予关注了(如科技部2007年末拟投5000万为“心理疾病防治”立项),老百姓也认同了(现今人们“看心理医生”已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此时可以唤醒其它有关学科方面对该交叉领域的关注。从而使医学心理学可能最终被国内某些原有的成熟学科所同化,如精神病学、心理学等;或者被国外引进的其它各种学科所分化和替代,如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健康心理学等。从后一种情况来看,作为独立学科的医学心理学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完全融合到我国已经逐渐热门起来的领域之中。

因此,作为关心医学心理学学科的年轻学生,今后更应该关注、关心和投入到这个“领域”,即心理学与医学的交叉领域,它的前景会很好;而不要过分关注医学心理学这个“学科”。

 (姜乾金)